绿植租摆Green planting and renting
设计观察 张宇静 向民居学习 ——四个浙江省木构风景建筑回顾与思考【2025年第2期】
添加时间: 2025-08-21 07:34:39 来源:室内造景

  文章讨论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风景建筑创作的有关背景,重点对1980年代浙江省4座木构风景建筑(群)设计实践进行了回顾与解析,结合当时的手绘图纸与现场照片等资料,呈现了案例建筑向浙江民间工匠认真学习营造技艺的有关背景与过程,介绍了案例背后的营造理念,为当代中国风景建筑规划设计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提供一瞥,并通过当代史上现代建筑创作小组内部的一场争论,探讨了传承营造技艺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我国风景建筑1在诞生之初以活跃地方旅游业经济,汲取民间建筑与村落特色为导向[2]。随着多批次文物建筑被公布,有学者逐渐关注到了风景建筑与活化传统营造技艺(如传统园林、传统民居)的关系[2, 3]。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放缓与建筑增量大幅度减少,学界对遗产保护视域下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的关注度正在增加[4],然而包括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内,多数研究关注的是遗产建筑本体的保护、监测与管理[5, 6, 7],还有研究是从更新设计的方面出发[8],而从传承营造技艺的角度认识并分析中国的现代建筑,尤其是当代木构风景建筑的研究则较为鲜见。

  传统木构营造技艺是当代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并在现代工业与后工业时代下的城市建设和更新领域承担起了逐渐重要的角色。在此主要是基于对1980年代浙江省4座木构风景建筑(群)设计实践的回顾和解析,结合当时的手绘图纸与现场照片等资料,呈现了案例建筑向浙江民间工匠认真学习营造技艺的有关背景与过程,介绍了案例背后的营造理念,为当代中国风景建筑规划设计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提供一瞥,同时也为世界有关木构文化遗产发展的史料记录提供一段真实的历史。

  建筑师来自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历史教研室(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对中国建筑史有一定研究,继承老中央大学传统,对《营造法原》2进行了深入学习,在摸索中前进。1980年代,我国建筑学术气氛活跃,在学术上全面开放,拥抱全世界!同时,南工建筑系的老老少少也深深植根于中国的营造传统,除官式建筑之外,在老一代先生的指引下十分关注中国园林之瑰宝,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了《营造法原》的研究,并十分关注皖南民居以及浙江民居。那个时期的南工历史教研室与设计教研室诸位老师(无论是外建史的,还是中建史的,甚至,是从事设计初步教学的)都把目光不同程度地聚焦到了民居营造规律与方法的研究中去。

  在那个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创作繁荣的窗口期3,位于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引进人才,建立了浙江美院环境艺术研究所,任务有二:一是开拓环境设计,二是深入浙江沃土,与传统营造学思想一脉相承,深入村落调查,参与江浙一带的文物保护(孔庙碑林、大禹陵、海瑞祠堂等)、建筑文化研究以及民居调查。由于一批优质风景区的涌现,与之相关的一批风景建筑、祠堂、名人故居的修缮和重建给建筑师提供了少数的营造实践机遇,为有志于活化中国营造文化遗产的中、青年建筑师开辟了一片创作天地。

  在那个年代,人都比较单纯,也有使不完的劲儿,加上皖南民居、浙江民居营造学遗产极为丰富,便出现了如下几个探索性的中国木构风景建筑群与单体。幸运的是,那时大、小木作老师傅还健在,文物与风景区管理者也有为人民服务之心,他们与建筑师同心协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做了力所能及的活化民间营造文化遗产的实际在做的工作。很幸运,这些房子和文物4都还在,而且熠熠生辉!

  向浙江民间工匠认真学习,也能说是深入发掘“浙江民居”这个活的文化遗产。1984至1986年,浙江美院环境设计研究所在位于桐庐瑶琳仙境景区、绍兴大禹陵景区、千岛湖景区和雁荡山景区内的以下四项工程中进行了风景建筑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5。

  “瑶琳仙境”位于浙江桐庐县西北部骆驼山下,属于该地石灰熔洞景观,因洞内鈡乳石、石笋、石柱等景石晶莹如玉、琳琅满目,故得名[9]。1980年代开发为旅游景区,景区入口建筑群供游客出入休闲之用,建筑面积约 800 平方米(图1)。项目于1984年起规划设计,1986年工程竣工。

  作为一次风景建筑的尝试,瑶琳仙境景区入口建筑(群)采用了浙江民居建筑风格[10],传统园林建筑分散布局手法,用连廊串联起了售票处、游客中心等单体建筑。缘于建筑师对《营造法原》的学习和对浙江民居大木作的理解,施工图纸以详细尺寸标注了建筑结构性构件,全部工程设计的具体方案与施工图图纸均手绘完成(图2~5)。更重要的是,凭借当地工匠高超的营造工艺,景区入口建筑规划设计解决了包括大木作构造与制式、房屋进深推算、筑基用料、木构榫卯以及石作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已有研究指出,从对传统木构体系的当代应用方面来看,桐庐瑶琳仙境入口建筑是一个浙江民居传统木构建造与当代建筑规划设计思考相结合的特殊案例

  浙江绍兴是大禹文化的传承地,世代流传着大禹“卓苦勤劳”的精神,对大禹的纪念和祭祀已是一种风俗

  [12]。1980年代中期,大禹祠建于原大禹寺建筑遗址之部分地面6,位于大禹陵碑左前甬道南侧,建筑面积约 300 平方米,是大禹陵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图6, 7)。

  组织该项目施工图设计的原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指出,从建筑场所功能上来说,禹庙是官祭,禹祠是民祭,大禹祠建筑朝向和禹陵相同,同时保留了场地中原方形水池的位置与原建筑体量

  7。面对当时认为该项目“不是现代人的作品”、“尺度太小”的评价[13],建筑师坚持:为区别于禹庙的殿式建筑,祠堂设计宜采用民间制式,这与大禹的身份更为贴切,因而总体建筑设计以尺度亲切、形象古朴为原则;与此同时,当时是想利用传统工匠近已失传的手艺,表现民间艺术中民间建筑与自然山水间的关系[14](图8)。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对视觉与交通流线的推敲,设计将连接景区道路的庭院入口逆向定位,先见院后见房,有别于传统合院入口空间的常见安排(图9, 10)。这些想法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并且都已实现。

  千岛湖海瑞庙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风景区,建筑面积约 200 平方米,为纪念明代廉吏海瑞而修建,是一座“落架搬家”的清末建筑(图11)。据资料显示,于1980年代中期修建的千岛湖海瑞庙属于该地区海瑞祠建筑的第三次修建,前两次修建分别以海瑞调离淳安知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和淳安县县府迁移(明万历五年,1577年)为契机。新安江水库建成之后,原建筑淹没水底,当地政府决定将海瑞庙重建于龙山岛上

  8。千岛湖是一座人工水库,因此龙山岛水涨岛窄,建筑基地进深极浅,设计只好把落架重构的祠堂从两进院变成了“L”形。首先对在当地旅游局帮助下购买的一座祠堂进行了拆解,运至龙山岛后,再按照1:1还原建筑原貌,接着在平面上用“L”型轴线取代两进院常规布局(图12),解决了用地进深太浅的这个大问题。建成后的海瑞庙主入口朝向游船码头,并与祭祀堂山墙连成一片,面向湖面,构成了一个不寻常的祠堂建筑形象(图13)。

  雁荡山朝阳山庄位于雁荡山灵峰景区朝阳洞旁,面临鸣玉溪,背靠石屏嶂,项目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

  [15],其中全木构建筑总面积约300平方米。设计利用原地形地貌,采用低层小体量庭院式布置,建筑单体汲取了浙南山区民居建筑特征(如立柱式构架、毛快石台座、木窗棂和粉白墻面),结合大出檐小青瓦屋面,下实上虚,突显了传统材料的质感[15]与丰富的立面层次,并与自然风景融爲一体(图14, 15)。

  1986年工程兴建时,朝阳山庄还是个十分破旧的建筑,然而地位显著,亟待修复。至2000年初,朝阳山庄作为当地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已扩建为一座星级宾馆

  [16],供接待游人和慕名而来的各界人士。设计团队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疏浚河道、安排顽石,并邀请名家为朝阳山庄题词,成就了一座有趣的风景建筑。

  3. 活化中国的营造文化遗产当时北京建研院在桂林七星岩等处,做了些钢筋混凝土的亭子,武汉重建了黄鹤楼,南昌做了滕王阁,这在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小组

  9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建筑师反对以巨资构建钢筋混凝土的“假古董”,有的建筑师坚持要构建地域标志。参与这场争论的人很多(包括钟训正院士、程泰宁院士、窦以德先生、唐葆亨先生和浙江省建筑设计院董孝伦院长、南工朱光亚教授等),他们在会议上各执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后来,现代建筑创作小组给这场争论下了一个“中庸”的结论,即“不管怎么做,有总比没有好”。然而,这场激烈的争论目标都集中于必须尊重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至于遗产活化之方式能求同存异。其深远意义在于,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的营造技艺应当深入研究,代代传承。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今日,咱们不可以眼巴巴地看着商业混凝土盒子铺天盖地,而忽视了对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文化遗产的活化。更重要的是,无论用什么样的营造手段、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技术,都务必选择适宜的活化手段,以传承中华民族之营造精神与生活方式。营造手段可多样化,活化的中国营造精神却是唯一的存在。在哲学上可“构成”,可“解构”,但是提到“重构”二字时需谨慎。中国乃泱泱大国,资源有限,在精神上的守中如一,或许是从事营造活动的根本原则之一。

  感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薇教授、浙江省古建筑研究所黄滋总工程师提供的帮助。

  1 “风景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概念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各历史阶段中有不同内涵,其中国内“风景建筑”有时泛指“传统与现代园林中的建筑”[19],有时特指“中国改革开放后风景名胜区中的建筑”[20],有时也称“风景园林建筑”[10]。

  2 《营造法原》由清末匠师姚承祖(1866—1938年)所著。潘谷西先生在“《营造法原》读后感”一文中介绍:“原著是作者于20世纪20年代授课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时作为讲稿而编写的,后经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及刘敦桢两位先生辗转相托,由时任教职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张志刚(镛森)先生增编,遂成江南建筑营造技术与工艺之经典著作。”[21]

  4 千岛湖海瑞祠为淳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禹祠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禹陵的组成部分。

  5 浙江绍兴大禹祠项目施工图由浙江省古建筑研究所黄滋总工团队绘制。参与浙江桐庐瑶琳仙境景区入口建筑规划设计工作的有陈涛、胡庆华等,时任浙江建设厅厅长胡礼琛特批手绘全部工程的施工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王芳题匾。浙江雁荡山朝阳山庄有赖少奇先生跋咏题词与摩崖石刻。

  6 《大禹陵志》中记载:“1986年,维修大禹陵园的好心人士,面对这一寺地遗存,深感取舍两难,后利用旧材就地建二进各三间平房一所,以‘禹祠’名之,用作陈列大禹治水故事画图、砖雕等。”[14]。

  7 为补充了解大禹祠建设时的有关情况,笔者电话采访了原浙江省古建筑研究所黄滋总工程师。

  9 “现代建筑创作小组”成立于1980年代初,是一个致力于繁荣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民间组织。

  [2]清华大学建筑系 李道增,田学哲,单德启,俞靖芝,王炳仪,羊嫆.从名山风景区发展旅游建筑的探讨——从峨眉山旅游区和川西民间建筑得到启发[J].建筑师,1980,04: 8-21.

  [4]刘抚英,马叶馨,王旭彤等.杭嘉湖地区近现代粮仓建筑遗产研究[J].工业建筑,2017,47(12):40-46.

  [5]蒋楠.近现代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后评价——以南京3个典型建筑遗产再利用项目为例[J].建筑学报,2017,08:89-94.

  [7]铁钟.居住性历史街区数字化采集与交互展示设计研究——以石库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为例[J].装饰.2015,10: 134-135.

  [11]王方戟,王梓童,翁杨杨. 传统木构建造与当代建筑规划设计思考的结合:瑶琳仙境入口庭院建筑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22,(11):69-74.

  [12]刘家思.坚定的唯物史观和强烈的文化自信——论鲁迅对大禹文化的信仰及其对大禹精神的传播 [J].鲁迅研究月刊, 2021, (12): 19-29.

  [15]浙江省建筑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建筑业志[M].方志出版社,2004:853.

  [19]陈烨. 西方风景美学视角下风景建筑发展脉络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3(06): 74-85.

  [21]杨永生、王莉慧编.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8.03:99.